首页
信息中心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有偿征稿
申请助项资金
技术中心
进入热处理技术服务平台
平台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平台动态

缅怀 | 万家团圆时,沉痛送别一代大师阮雪榆院士

我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著名的塑性成形与数字化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阮雪榆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3日14时52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2月11日上午,阮雪榆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

阮雪榆院士祖籍广东省中山市,1933年1月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并留校任教。1954年11月至1956年1月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进修。1958年在交通大学(西安)任教,1959年起在交通大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任教。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个人, 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1980年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198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组建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并任所长,同年加入九三学社。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领衔申请的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并担任主任。1997年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1年领衔申请的国家数字化制造动员中心、国家模具动员中心获批建设并担任主任。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并多次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曾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分会理事长、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原塑性成形工程系主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塑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并历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日本熊本大学荣誉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冷锻技术教席负责人和国际冷锻学会(ICFG)会员等。

阮雪榆院士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冷挤压许用变形程度理论,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黑色金属冷挤压技术,著有《冷挤压技术》等4部专著,先后9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对指导和推动我国精密锻造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国内率先将CAD/CAM、数值模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引入到塑性加工与模具技术领域,先后完成科研成果400余项,成果转移和技术服务覆盖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多个国家与地区。  

作为塑性加工领域的一代大师,阮雪榆院士培养了一大批塑性成形和数字化制造领域的学术骨干和技术专家,为推进我国塑性成形与数字化制造技术的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人生的追求不是“功成名就”,

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从来没想过要当院士,也没想过能成为院士,我一生都只想要努力工作,做出自己所有的贡献。后来,1994年我当选了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我感到这是国家给我的一种责任,不仅仅是一种荣誉,而是责任更加重大了。

——阮雪榆

对于人生,阮雪榆曾经说过,人生的追求不是“功成名就”。在阮雪榆眼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借鉴制造领域的“零缺陷设计与制造”理念,通过几个案例阐明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科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尊重事实,决不做有背学术道德的事情。

他曾经在和学生交流时讲过一个故事。“我还遇到一个博士生,理论推导的结果与实验的结果相差一倍,想用一个系数来解决这个误差,我直接指出必须认真遵守学术严谨的规则。我们对待科学一定要严谨,这是至关重要的。”而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来自于他中学时代的一名物理教师,“他曾要求我擦黑板,我就简单地擦了几下,结果老师要求我必须彻底把它擦干净。正因为这位老师严格要求,影响了我的一生。所以,我认为我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一种‘道’。”

而做人、做学问、做事情都一样,要很认真、很严谨。他这一辈子觉得自己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冷挤压,就是冷锻。五十年前,我从事冷锻的技术研究。1959年我26岁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知识的学习,于1963年出了一本24万字的《冷挤压技术》,兵器部学校工作的一些老同志说兵器部的很多产品的快速生产都是与这本书有很大关系的。第二件事就是我建立了一个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平台,这个平台拥有很多年轻的科技工作者。”

阮院士带领着团队围绕先进塑性成形工艺和模具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两大领域,在塑性成形与模具新工艺新技术、智能设计与高效率设计、基于数值仿真的产品性能预测、设计优化等方向持续开展研究开发。秉承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不仅取得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更有效实施了研究成果向企业的转移。有一家行业领先企业向阮院士发来感谢信,指出其团队开发的高效率设计系统使该公司的产品开发时间由2-3天缩短至1小时左右。

细微育人,点亮心灵,

传道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有方法的传授

对于教育,阮雪榆更是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教育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要教育学生有修养,有品德。阮雪榆曾经因一位博士生对待博士论文及答辩有关事宜不认真,不严谨,严厉批评了他,并要求其必须返校认真做好有关工作。若干年后,这位博士生说:“您对我的严格要求,是我受益终生的。”而且,所谓的“传道”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有方法的传授。阮雪榆认为,好的学生不能仅靠死记硬背,更要注意学习方法。他说,在大学阶段的四年,学习科学知识是基础,但更重要的就是学习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传道中的‘道’不仅是‘道德’的‘道’,还是一种方法。所以老师不仅要在品德方面有所教育,另外在方法上也要教给你们。向老师学习不是要把笔记本记得多厚,而是向老师学到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要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推理的方法、得到结论的方法。

——阮雪榆

阮院士强调,在育人上,要严谨、认真,还要有亲和力。要十分注重细微育人,在培养学生素质上老师首先要做好榜样,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的示范和影响。在细微处做好表率、在细微处培养学生素质,观察学生细微处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引领和教育。不严谨、不认真,对学生的德育就抓不住要点;没有亲和力,学生就不会接受。

点亮学生心灵,既要让学生心情愉悦、又要启迪学生的智慧。他特别注重对困难学生的关心和帮助。经济困难和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鼓励营造学生积极活跃的氛围,他强调学生活跃了、主动了就不会消极,就会“想得明一些、想得开一些”。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阮院士带头与其他教授一道进行资助。

阮雪榆院士与学生代表

情系交大,坚持创新,

做人要立足于平凡,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阮雪榆提倡“学问、学问,不仅要学,更要问;有问,则有悟;大问则大悟”;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曾多次教导学生要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就是要创新,就是要追求不同,就是不断要有新的起点。他说:“希望你们能立足于做一个平凡的人,求不同,求创新!”

我们的学习要拓展,要越拓越深,要越做越广。将来你们的贡献不是学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开创,你们必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阮雪榆和中学生面对面讲座

阮雪榆为本科生主讲先进塑性成形技术讲座

多年来,阮雪榆扎根交大,情系交大,一直奋斗在科研教学一线。

同学校快速发展一样,我个人也在不断成长,渐渐从一名上海交通大学的学子,成长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带领200多名科研工作者,在模具技术领域和数字化制造技术领域不断探索的领头人。我深深体会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我和我的团队所取得的成绩,与学校上一代教师的精心教育、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与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同时是和学校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老一代交大人积淀、传承下来“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传统,“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品格,熏陶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奋发努力,不断进取,努力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

——阮雪榆在庆祝上海交通大学

建校110周年大会的发言

阮雪榆院士兢兢业业,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砥节奉公。阮雪榆院士的逝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学术品德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阮雪榆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