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准确了解制造业发展环境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在开放条件下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对策,为中央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委托,中国经济时报选取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西、陕西8个制造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省份为样本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期为江苏篇。
江苏省制造业规模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近3年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未来江苏看产业不能只看规模、体量,更要看产业的控制力、竞争力。重点是要把丰富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整合起来,把多重资源叠加的优势体现出来,释放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能量,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毛晶慧 龙昊 曹阳
“水秀山灵、古韵今辉”,作为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发祥地,江苏制造业基础好,发展快,总体水平长期位于全国前列。
自1978年以来,江苏制造业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从2013年开始,江苏制造业增加值超过韩国,2015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已达到德国一半以上。
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江苏省调研时了解到,一直紧盯制造业的江苏,继2017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8万亿元大关之后,2018年再上新台阶迈入9万亿元关口。这是江苏省GDP首次迈入“9万亿俱乐部”的大门。
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国内“三期叠加”的影响下,实体经济占比超过八成的江苏省,其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实属不易。
“稳住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增强经济的活力和韧劲,在相当程度上要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来激发市场活力。只有着力破除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积极性,释放消费潜力,才能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走活经济发展‘整盘棋’。”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研究员金世斌对记者说。
南京智能制造产业园,主导发展方向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有高原、缺高峰”
加快培育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
记者在江苏调研时了解到,经过近40年的发展,江苏制造业集聚、集群化发展优势明显,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条件和基础具备,但不可否认的是,江苏省制造业集聚度还不高、领军企业还不够多、品牌影响力不够强,“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比较明显。
据相关部门介绍,江苏省企业传统产业占比接近70%;制造业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环节;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行业“痛点”。
采访中记者发现,江苏制造业近几年在新一轮技术与产业变革的大潮中,开始呈现出原有优势有所削弱、未来优势构建不快的问题。
江苏许多行业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规模上拥有绝对优势,但由于多方面因素,行业发展出现明显分化,部分行业原有的领先优势不断缩小,甚至被部分地区反超。相比1999年,目前江苏通用设备制造、家具制造、食品制造等12个细分行业的销售收入在全国占比有所下降。江苏曾是国内家电大省,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现今已被广东、山东、安徽等省超过,差距不断拉大,而且行业内已经没有叫得响的企业和品牌。甚至在家电、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领域出现“品牌空白”的尴尬境地。家电行业曾拥有熊猫、春兰、小天鹅、新科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如今已失往日辉煌,或破产倒闭,或被外企收购。
出现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部门及地方将传统产业视为落后产业,在创新支持、产业扶持、企业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力度有所减弱。
“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发挥集群在推动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中的综合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江苏省工信厅综合规划处副处长赵娟说。
对此,赵娟建议,当前需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大力实施制造业强基计划,力争打造若干“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推动江苏智能制造跻身世界一流。
江苏一家制造业企业厂区
“抢订单、逆增长”
环保压力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这两年,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中美贸易摩擦、环保标准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江苏制造业的发展也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
“去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对我们影响非常大。”江苏苏州工业园一家生产游艇发动机的外资企业CEO对记者说:“贸易摩擦除了对我们目前的业务有影响外,还直接使总部对新项目明显放慢了脚步,或者有的项目直接转移到了其他制造基地,比如墨西哥等。”
苏州市商务局外企处处长顾溪告诉记者,因为“抢订单”,目前进出口态势还不错,2018年苏州市外贸超过35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是因为苏州不少企业已提前把2019年一季度的订单抢出,所以实现了“逆势”增长。
“从数据上来看,中美贸易摩擦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并不太明显,但是对于未来江苏制造业企业的信心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赵娟向记者坦言。
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江苏部分实体企业发展困难,特别是一些民营经济中的制造业企业,融资难、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社保征收方式的改变等因素都在加重企业成本,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据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规划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江苏省按照《环保法》的要求查处的案件有3719件,下达环保关停文书的有1000多家企业。“但这里不排除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规避督察自己停工的。”
“要想转型升级,不伤筋动骨是做不到的。”赵娟表示,目前江苏省的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环保整治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也是一个方法。
赵娟说,“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经过一个阵痛期,但是这个阵痛期可能需要精准施策,不宜太剧烈。”对此,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也建议,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要严格环保标准发布,注重科学性、系统性,不能频繁调整,造成企业重复投资。此外,要加大科技创新,通过研发和运用新技术来降低企业环境管理成本。
其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据了解,围绕“1+3”重点功能区战略,江苏省制造业布局优化工作已有序推进。从江北新区到通州湾江海联动示范区,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南京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试点示范的逐一布局,让长江经济带绽放出“高颜值”。在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同时,冶金、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增长势头得到抑制,全省范围水土气等环境质量已明显改善。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实验室
“契合度、高层次”
抢先布局未来优势产业主战场
“江苏的科技和人才要素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金世斌对记者分析称,江苏在科技创新方面,主要存在着科教与企业之间“两张皮”的现象,这个问题尚待解决。
据有关部门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目前江苏省科教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还不够精准,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应用不足。据记者了解,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拥有166所高等院校,77所本科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然而,江苏在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方面均落后于广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带动性强的产业化大项目还比较少,尚未孵化培育出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高校和企业。
同时,相比广东、山东、北京等省市,江苏制造业还没有出现能够比肩华为、格力、广汽、海尔、联想等规模与水平的世界级企业。
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全方位的创新必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必将广泛而深刻地重构现有制造业生态。“江苏制造业必须聚焦创新、聚焦中高端、聚焦重点产行业,保持与重塑现有竞争优势,努力创造能够把握和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金世斌说。
在此次调研中,针对江苏省制造业发展环境问题,江苏省业内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全面提高江苏省营商环境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的契合度。由于三省一市的发展水平和扶持重心存在差异,加上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域之间的政令不够通畅,彼此营商环境的契合度存在一定的缝隙。提高江苏省与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的契合度,必须确保江苏已经出台的旨在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措施落地落实,坚决杜绝政策浪费的空转现象,让长三角区域其他省市到江苏投资发展的各类创业主体实实在在地增强政策获得感。
第二,谋求更高层次的合力推进。在充分考虑各方关切的基础上,竭力推进需要三省一市协作的事情,特别是在打通断头路、开通跨省公交、有序开放市场、能源互济互保、进行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面,运用多元化政策手段和工具,力求实现较快较大的突破。
第三,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塑造江苏制造新优势的主战场。产业传统与新兴与否并不重要,需要关注的是能否以中高端为主要导向,加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此外,着眼战略前沿,抢先布局,加快形成未来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高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敏锐性与关注度。通过一手抓前沿技术的原始创新和培育孵化,一手抓高端项目和领军人才引进,为加快发展未来优势产业添劲续力。